20100918

小走看之小碎嘴 - transfuture / tech, art & performance festival


昨晚和前前後後不同朋友們去'超未來transfuture - 廣達科技表演藝術節'玩耍. 整場開幕活動讓人有些驚喜, 有些遺憾. 在被三五台遊覽車綁架般的帶領下, 一行台北藝文孤魂野鬼浩瀚地往眾人大多不曾踏過的桃園科技新標的 - 廣達電腦總部. 其是一座高晀有菱形天棚中庭的新建築, 雖然整體是科技感十足的空間, 但小細節部份如樓面各廳或上下手扶梯穿堂之間的鴻溝接縫顯然有點唐突, 看到不少人頻頻左扶右傾的跌跤, 想來'百里伯'是不會親臨平民走縱的甬道吧.

首進高階大門內是日本藝術家鈴木康広 Yasuhiro Suzuki的作品 - Blinking Leaves. 四個裝置裡頭其跟比利時藝術家Lawrence Malstaf's Nemo Observatorium最有互相呼應, 彼此對位的感覺. YS的作品在一進入的大廳, 約莫五公尺白色水滴柱狀的向上衝口風扇, 地上方圓十公尺的範圍內佈滿樹葉形正開/反閉的眼睛圖案紙片, 觀者可以拿起大把的紙片置入側體的吸入口, 不消片刻, 藉由風力的抽取, 剛剛投入的紙片往上直衝, 落下是如櫻花如鬼火般的翻轉紙片對你眨眼睛. 日式美學或說和民精神呈現非常一目了然; 極簡弧線的風柱, 櫻花紛落的意像, 如朋友眼睛面罩 (如果你有看日本漫畫二十世紀少年 (20centry boys的話)般的靈魂之葉, 各自傳遞著日本人一絲不苟, 詭譎卻又巧妙融合自然與人造物的共存態度.

回到家後則是一直對Lawrence Malstaf's Nemo Observatorium感到回味盎然及莫名眼熟, 對於沒能親自進入這科技冥想的空間後悔不已; 原來他亦是今年2010 STRP Art and Technology Festival的參展藝術家之一, 之前三不五時在STRP網站上流覽時, 有看過這作品的前導介紹 (http://www.strp.nl/strp/content/artist/231). 此件作品也是玩弄風力與空間的探討. 不同的是, 觀者可以單獨參與在一個方圓三米的圓柱狀pvc帷幕裡, 當風力啓動時, 所有的保力龍粒子會隨之起舞, 由於風轉原理的關係 (身處颱風常客之地的我們應該挺了解), 颱風眼反而是最平靜祥和不受影響的. 因此製造出一種強烈對比, 呈現內/外, 動/靜的反差效果. Lawrence原本是劇場設計出身, 因此對於空間動力學與視覺裝置有很強的直導性, 在不同速率與方向的演繹下, 藝術家探討的是個人時間之感應與空間事件的產生; 而個體單獨性又導致很強的戲劇張力, 所以可以了解為何這裝置前的人龍總是絡繹不決的原因.

國人的兩件作品分別為廖克楠的梵谷眼中與北藝大藝科中心王式藝術家實 驗室 (剛好四位藝術家王俊傑, 王福瑞, 王仲堃與王連晟都姓王!?)的寂靜旅館. 個人對寂靜旅館的互動型式較為好奇, 因為除了互動聲響的隨機碰撞外, 在閃電形光廊的走動過程裡 (尤其若是你可以閉上雙眼), 其目的是探究個人與環境限制中真實虛幻的辨別性 (perspicacity)既節點間的偶發性 (serendipity). 但因為人潮實在太過爆滿, 除了排隊等候群眾外, 總會有三兩學生穿過牆柱間的涵洞導致神魂乍回現世; 我想也許這就是所謂現實內的太虛, 太虛內的現實吧. 至於廖克楠的作品則是以熱光感應為基理, 在物體移動時視訊螢幕會跟著產生不同層次質感色彩之變化. 其實喜好科幻電影的朋友或許會覺得似曾相似的場景片段曾在影片中出現, 而感覺瞬間驚喜. 可我感到再次消費梵谷的又創作在原創性上的力道相對孱弱, 所以並沒多加駐留在此件作品上.

在上到二樓主要表演活動場地後 第一場表演Skyline已經開始, 極度挑高的菱形天棚與科技投影交相輝映出幾何的基本圖構, 尤其在建築體本身樑柱的限制下企圖發揮資訊堆疊的壓迫感, 但其被切割的菱形畫面下感覺些許力有未逮. 不過在如此空峒高敞的場地裡加上這些虛實閃爍的聲光效果, 那種跨越天際超越人性的表現自然而然地會多少反應在觀者的表情與肢體動作上. 可以看到或座與臥, 蹲站倚靠, 各人無不抬頭向上, 彷彿從科技藝術生活中游走的旁觀者轉為向外星力量或異族神祉之膜拜禮讚的參與者. 第二段表演可說是當晚的重頭戲, 由德國聲音藝術家Frank Bretschneider操刀演出. 事前一晚稍稍做了點survey, 知道他是以sine waves & white noise為基調的minimal musician, 早年組團時曾受過達達主義運動的影響. 所以心理頗有期待. 之後, 在主持人自以為趣味的介紹下, F兄總算登場. 一上來就用層層堆積的電子拍動帶領一波波規律卻漸入的微音牆鑽入我的耳朵, 配合著三組led螢幕組合而成之點線面方圓矩形甚或organic的impulsive sequences, 變化著速度與節奏. 突然讓人發現, 不論visual or music, 在越是複雜需要計算mathematical repetitive oscillation的情況下, 操弄simplicity (the eternal impulse/one color tone) & variety (different shapes and speeds of graduation)是製造起承轉合的不二法門, 也或許這是美與科技最後終章的編曲吧. 就像我背著的環保袋昭示一般: "I'm in favor of art but we also need rules." 規範, 於是獸性不再. 而再原始的部落有了shaman, 經過了一層媒介, 就建立了一種權力階級意識. 當下, 我也只好正襟危坐, 不得造次.

最後, 那個強, 說來慚愧, 但似乎好多年沒看過他整場完整的表演了. 而剛回國的幾週就看了他兩場大小不一的演出 (且都免費!), 也許'戲夢人生'不僅是舞台展演, 而是如'他'終場前所說的眾人皆是. 扯遠, 但這場表演跟在the cube是場完全不同的演出. 可能在the cube因為場地調校與音控方面有差, 而曲目樂風的選擇上也不盡相同, 加上警察來搗亂 (amy & jeph辛苦了!), 所以演出可說僅僅略露風采. 但在廣達的表演是場準備完善的出演, 尤其他在Frank Bretschneider上場前甚至整場活動還在萬頭鑽動亂烘烘時已經有些warm-up djing, 所以正式上場時精力充沛. 從東方小調的演繹到帶點jungle & dn'b的肥厚聲響 (我與朋友們開心的奔跳即是明證), 再至stone roses' waterfall然後走入愛情研究院, 最後回歸上海十里洋場造飛機?的風情; 在在證明已過不惑之年的林強在Skyline天際線下正向知天命的創作者邁進. 當然, 影像的分解與晶化既圖層overlapping的功力上與F相比還有成長的空間, 但不損其面向世界的姿態與讓人雙腳舞蹈的魅力. 在近一個鐘頭的時間內各種表演形態的舞種頻頻出籠, 不說好壞, 可以感受台灣人仍具有對表演開放性的爆發力. 尤其在長久的內部對立與媒體控管下集體歇斯底里 (social hysteria)的轟炸後, 也許我們只是需要一場場放開身心的舞動而已.

然 而!? 不知道總有些莫名遺憾吧. 對於四處閃耀五光不只十色的過度燈光 (不知為何燈控如此over, Frank表演時似乎單純多了), 對於主持人不斷來回販賣自我感覺良好的穿插打諢雜唸 (反而打醒了自我省思的窘困), 對於激情過後的美學建立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從國家性格的表彰到品牌價值觀念的晉端, 而後極簡的風範追求甚或轉至no brand個人形象的風格化 (personalization), 這些種種, 我只能雙手合十的繼續走看碎嘴著.



圖片: 日本藝術家鈴木康広Yasuhiro Suzuki的作品 - Blinking Leaves.
廣達科技表演藝術節網站. http://www.qaf.org.tw/2010techfest/index.htm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