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2

Life Circle

感到疲乏。在持續的焦慮等待與準備,神經緊繃像橡皮筋彈出的拉扯瞬間。於是抓住的只有害怕。朋友說:“即便過去了成功了達到了還是有另一種無助在等著你。”道理我都明瞭,但感知的力量並不會因為了解就會停止。因此專注力逐漸地朝避惰面集結,我只能不讓恍神侵犯盡力抵抗。

過年期間,每天吃著母親籌備的菜餚,心中想的是我還能吃它多久?我在
這個家,這間屋子,這塊土地還有多少歲月能夠逗留發揮多少影響?我似乎不是什麼重要的存在;對於我的周遭改變不了什麼。長久的無力感雖說習慣,但偶爾總會有茫然的擔憂冒出提醒,叫自己看且看

寫些莫名的浮躁字眼似乎再也不能達到自我救贖。興奮的新鮮感已經離我很久未曾交集。近來,最令我欣喜滿足的事莫過於替人做近乎義務的設計小物印出,再來就是作些家務如清理廁所及晒疊衣物,或甚至是挑選朋友生日禮物;當然,如果還有好意思的可以透露,也許是在課堂上學習的過程與球場上指導後輩的感動吧。

無法長久的待在同一間公司與同一位女子身旁雖說嘴上掛著不以為意,但心中的嘀咕卻不時使自己心裡泛著空虛。父親晚婚,與母親生我時已屆四十;我常想雖然自己極力的避免重複與父親的模子,但冥冥中卻有太多的相似處與他疊印。父親極恬靜,話少,年輕時交遊廣闊擁有五湖四海的朋友
但年老後卻一位都沒連絡往往逢年過節只有幾位重情意的老友的電話拜訪,而他也只是虛應過去。住這的幾年,他的身體漸漸不如當年勇健,更是深居簡出,通常只有電視政論人物常伴左右。

我總認為他心中似乎總有種悔恨,如同現今感受的我。或該說我正踏上其老邁的軌道,不過是提早了數十年之途。但在相比擬發覺我倆諸多的共通點之後,我倆卻經常相對無語,共同的目光總是面著那螢光幕裡的人物,不能回應,無言感觸。常想找些話題和他來段交心之談,但總話沒兩句就感到沒來由的怒氣,並非兩人無法有共通的交流,而是在話匣開後,他會以
父親的尊嚴道出一些該如何行為處事的態度,企圖樹立長輩的身分來劃開距離,建造父執的尊嚴。殊不知家人之間的溝通其實應該多像朋友一樣,不須建立在彼此血緣的壓力上,畢竟每天生活在同個屋簷下難免都會有摩擦壓力了,何必再給對方更多的迫害。

最近,媒體上播放著很多十年二十年前令人無法想像會發生的事件;這些事情讓人覺得在全球化口號未全面付諸於世界時,媒體其實已經默默成為地下的鏡子反射其光芒讓人無法忽視。尤其很多新興的平台及軟件的出現,更加速了媒體風潮的影響力。可媒體美學的建立卻還是貧瘠。因為媒體露出往往都是極強迫式的表達;撲天蓋地的,地毯式的,以資訊暴力壓制人的思惟,導致其功能優先的模式成為主軸,而忽略了在傳播上必須顧慮美感才不至令人生膩煩厭。當然美學的基準都是主觀性的,所以也許這麼的想法都只是我的癡人說夢吧。

在這些階段瑣碎的思考下,還有更多的表達未能托出。不過即便都能告訴那又如何?如同朋友所說的:“現在的害怕與以後的害怕也許不盡相同,不過終歸也是害怕。”也許是繞舌了點,但在盡力之下,也只能這般的安慰自己,相安於時空流轉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