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8

循環中的漸變,漸變裡的循環。


如果你是所謂藝術相關學系出身的話,應該都看過這位畫家的作品。我想往往每位美術初學者最先接觸臨摹的就是他或類似的畫作;當然,一切從素描開始。Maurits Cornelis Escher,尼德蘭人,可說是二十世紀近代最富盛名的荷蘭畫家。其實從RembrandtJan SteenVan Gogh等十七世紀一路走來,荷蘭一直不乏有令人驚嘆的藝術家出現;無怪乎荷蘭總是在世界創意產業裡佔有一席之地。

而我對M. C. Escher開始感受到無法忽視之魅力的時候,卻是在初學十年光景後的階段。應該是六七年前左右吧;那時,只要是界於真實與虛幻融合邊緣的事物,我都無法自拔地陷入沈浸甚至到現在。而當我在誠品看見他的畫集躺在書櫃一腢的時候,心裡不禁湧出像是遇見舊情而復燃的悸動。

相對於
Rembrandt用光影表示細膩的閃爍色澤來標的出巴洛克風格最典範的面貌;抑或是Van Gogh豪邁筆觸濃稠艷彩的印象畫風呈現他紊亂狂鬱的內心世界,M. C. Escher是完全不一樣的畫功表演。M. C. Escher的世界中盡是周旋於三度空間內的不間斷層疊、包覆互補交錯;像是一個六手DJ在刮著12張唱碟的秀,又像是你進入電梯照著前後鏡面不停重複;既像是一場在天庭中永遠對弈不完的棋局,更像是撒旦精密計算過後的感官圖繪等你進入不能自己。

幾乎所有的人看過其畫作後都難以忘懷。他擅長的Sketch跟Wood Engravings更是為人所稱道。很多畫家我們可以發現他天縱揮灑的巧妙,但
M. C. Escher不同,他的天才之處在於其視野的延伸性。他的畫作包含一種設計過的繪畫成份,利用幾合立面的運算,跨越遊走於各種平台,充分表現出當時候現代主義Bauhaus式企圖格律化一切的組織框架。而這種種都只出現在單一幅畫作而已。

以設計者的角度來看,這種Grid Line的作畫方法非常地適合設計與繪畫入手,當然看起來也很受用。因為就像拼圖似的,每一小塊相同雜亂的圖像在撿湊的當下,都是看不出形影的渾沌;可當你最後完成時,即了解那中間摸索的過程,是為了最後美麗形貌的亮相,虛實玄妙之間交野的感覺如畫中的人物一般,於無盡地循環中,漸變成你自己。這種反射投影心理彷彿思考映證的反芻,而對照的就會是你與這世界永遠糾纏不清的 - 關係。

20070925

一個人走





一個人走,無處不盡頭
想念的卻
往未知漫漫飄落
城市灰濛一湮,
柏油水漬邊陲溢逸 成為這
巷弄寂寥的儀式

一個人走,手腳協調擺盪

擦身而過總
是回不了頭的默默
汽車規律停格,
帷欄整齊排站,
遙遠屋宇矗立,
心蜿蜒流浪 但
沒有影子佇留

一個人走,風景糊動

不懂的事 / 是
懷疑收藏
徬徨作為美麗的書籤
有些微摺痕傳神地演出命運的野台戲
只適合 /
祇是和
一個人走

20070915

No Limit, Non-Format.

自從在grafik Magazine的Design Heroes單元發現Non-Format這間studio以後,三不五十地我就會上去挖寶一番。我想Design Heroes這種尋找各種形態studio去介紹其他design legend的媒介傳播模式,顯示出創意的傳承是被允許也必須的。不過這也證明了六度分離理論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我真要跟Non-Format討糖吃的話,是不用飛到倫敦去嚷嚷地。當然這也再次表現網路無遠弗及媒體波濤傳送的功能被徹底的發揮;而Non-FormatWIRE雜誌編排與平面設計的展演,我想一定早就被很多人知悉。但以近期發行的Varoom來說,感覺又更靠他們想要創作的一步。

WIRE雜誌整體風格來說,當然有
Non-Format他們一向“圖文並茂”式的設計:包含字體與圖騰花卉的融匯運用,影像切割與拼貼,攝影氣氛營造與圖像設計的結合,以及edition的功力呈現。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就排排圖調調字而已,只要東擺西放就好?但需知道好的平面設計需要有一般人認知的圖像創作能力外,還需要了解文字本身性格造型角色定位甚至內含的意涵才是。不過以WIRE雜誌本身鎖定方向 - 音樂來說,Non-Format似乎還是以不奪其內容光彩的設計本份去創作出精緻的影像。

回過頭來講Varoom這本剛印四期的新生兒。可以發現,這群傢伙玩“開”的可不只是“心”而已。從其subtitle - The journal of illustration and made images我們彷彿能夠聽見:
“這”可是我們玩耍的地方。其心裡如是吶喊著。
從他們首刷的亮相,不難察覺,眩色層層珠瑑,瓦楞張眼 / 衍盤根。綜合煤材的交互作用在裡頭發出激烈的歡愉聲;用目光佔有我呀,你們這群貪婪的視覺動物,視野上的饗宴莫盡於此了。當然在內容上也讓你有一等一的飽足感。從首刊"The Visual Theory of the future"談有關圖文整合的未來想法,到近期"Review: 100 years of fashion illustration"論新書 - 時尚繪畫發展的百年簡史;在在都說明他們強烈地要跟當前一線設計雜誌如eyegrafik一拼高下的決心。


在群雄割據的媒體出版時代,常常會一眨眼就漏掉你鎖 / 所喜愛的事物。這總會讓人莫名地陷入資訊焦慮的陷阱。不過有時你得了解自身的智能及感應想要何種極限與
能到哪邊方位,那才是我所追求的重點。而所謂的界限歸屬,就留待旁人去堆敲吧。

20070909

老墨的二三事

最近剛出爐的漫畫 - MOEBIUS Short Stories Collection老實說應該是不需要我贅言介紹的書;只不過從“貓之眼”到現在這本短篇集的出版,也已經超過十年的光陰。這不禁要讓人感嘆的講:台灣的文化出版市場接受度實在還是以井底之蛙的眼光在觀看這個世界。

當然遲到總比不來的好,所以當我在那間24小時營業的書店閒逛時,看到這本封面設計不夠大氣的硬本精裝,還是眼都不眨地拿了朝結帳台買單去。說他設計的不夠大氣是因為以Moubius的繪畫功力來說,插圖放再大都不讓人感到突兀,其線條、筆觸
彩、空間自然會催眠似誘人將之拿起付諸貨幣完成消費行為。

以我的觀點來看的話,毋庸置疑的Moebius是當代最偉大的繪畫藝術家。其成就不下於近代已有歷史地位的Dali or Picasso。當然這樣的比喻或許會淪入不倫不類之譏,畢竟這兩位不但在純繪畫藝術以其一定的姿態站穩於歷史的天台,更甚者還有其他方面如雕塑、複合煤材等創作表現。但我得替Moebius說句扳回公道
話;由於現代繪畫藝術領域的場景更迭,單純憑繪畫風格就能震撼人心的說Moebius第二無人敢稱第一了。

而他說故事的方法總是採比較隱諱或是多線不同角度的敘事,搭配極具深入畫裡空間的筆觸手法,讓看漫畫不會為了延續前集後傳使快速翻閱成為一種速食模式(有些日、港式漫畫會讓人有此感受),進而摧毀畫面甚至格隔間本身的畫面張力;至此你會感到一種劇情與繪圖交織的層疊感,猶如平面蒙太奇般的拼貼滿足讓人回味再三,因此會叫人想要如畫冊一樣永續留存,不時從架上拿出一再翻閱。

再從服裝造型及顏色調配來說,他也可說是當今漫 / 插畫界的第一把交椅。其前衛又獨具個性的人物設定包含如泥狀的外星生物,混搭西部look與金屬質感流線披風帽飾...等,在在都顯示其將抽象概念與具象圖繪相結合的強大畫技。而他配色的巧思更是一絕;利用單色調如深淺大地色系鋪陳出畫面的景深(我房間就掛了一幅明證),或是揮灑對比衝突的顏色像是cyan vs magenta創造外太空機械層次分明的肌理與海天一色的漸層,再不然就是刻畫壓克力厚彩來顯示西部煙硝與打鬥的冒險。

這些種種甚至只是一閆開端。因為由過往他曾在數部電影中擔當造型設定(DuneAlienBlade Runner…等)並展示出將其繪畫藝術轉換為立體造型的實際能力來看,你會驚喜的承認,這老傢伙不只是天才;更彷是日本人稱呼異端的“鬼才”。雖然他近年來不管是漫畫或電影的作品銳減,有些甚至是舊作重出,不過仍然不損其偉大的成就;反而因此更叫人期待他新作的面世。我想大師如斯,小輩等只能望圖興嘆!

相關連結:
http://manocorto.free.fr/

20070907

這半年

那就來說些生活的吧。其實就如同一般的、平常的,安靜的日子一樣,只是沒有昔日的早出晚歸上班活動;不過,總是有不過的是,我還是要求自己每天規律的起床,照表操課。九點到十點間得起床(但可以賴點對身體有益健康的床),讀讀報紙吃個中式brunch,接著開開電腦收收信,然後聽聽BBC廣播或是訪談。中午跟父母吃完中飯及水果後,例行性的清理隔日宿便一定得“坐”的。下午則是我的英文時光,翻看講義,預習暨複習要上與上過的課文,繼續背背單字與看看文法書,練習一些exercises。到了四五點,每週總會抽個一兩天去打打球運動養身,回來洗澡後順便把髒衣服丟去洗晒好的則收下來折。吃完晚飯後就讀些英文雜誌或是看看自己的書,再晚些會放部dvd或是看我喜歡的travel & living TV programme,不然就是上一下msn或上網瀏覽一下新聞。

這就是我這近半年來的生活;每天都是週間日,每日也都是週末天。上課的地方有同學講:“你真是我看過最悠閒的31歲人呀。”我當他是褒獎。好像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不過每當午夜夢迴時,我從來不曾感到不心慌過。從不曾。打從我18歲步入這個社會以來,每一天的每一夜,我腦袋在夜裡對於這些念頭從未停歇。人生的過往,生活與死亡,愛及冷陌,孤單的寂寞和開懷的瞬間,目的或意義;那些滋養我刺激我的一切,在夜晚幻化為空氣,接觸我的皮膚,進入我體內的宇宙。

我對於人生的調適一向不懂也不願轉換,很笨拙的扮演屬於“我”的角色。常以為遵循真實、良善與美感的追求就不需要顧及其他必備的條件。只是在傷害那麼多人和被那麼多人傷害過後,我才發覺,原來我的社會大學分數從來是不及格的。回歸到家庭與學術面,我現在才慎誡恐慌汲汲營營的想要補救。在家裡的面貌跟在外善惡兩元的不同回事持續讓人感到難過與困惑;生涯上的狀態又總予人高不成低不就的感受。更別提在人際情感關係上的挫敗與應對得失了。

只是如今,所有的一切,想要成就的過往,我都知道這些是遺忘的開始。這種種選擇忘懷的記憶在近半年的學習生活下,有了不一樣的詮釋。於是我發現可以再放鬆再原諒自己一些,因為這是為了沈澱享受人生的感動。不論失敗或成功,我了解流下的淚會是值得的、喜悅的
驕傲的、不悔的。那時的笑容會像公園在玩水的孩童一樣,什麼都不害怕的快樂。